临场发挥失常,是许多孩子的噩梦。平时小测模考成绩都不错,但是一到真正大考的时候,发挥总是不理想。这是咋回事儿?
朋友的女儿恬恬今年11岁了,正面临“小升初”的升学阶段,平时恬恬学习自觉主动,基本不用家人操心,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反馈知识吸收度良好,随堂小测的分数都挺不错。
不过她爸妈也有烦恼的时候,那就是女儿一到大考就发挥失常,班主任也认为恬恬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学习状态存在着一定落差。
几次下来,恬恬一听到考试就充满压力和紧张慌乱,甚至想要逃避。
许多家长都会遇到这种现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詹森效应”(Jansen Effect)。
丹•詹森是一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过人,但一参加重大比赛就连连失利。于是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重要场合失利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压力有害的思维模式
在我们的既有思维里,压力影响了我们的发挥和效率、阻碍了我们的学习与成长,有损我们的健康与活力。
该如何帮助孩子规避、减轻、管理压力,一直是许多家长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秉持着“压力有害”的信念,当孩子感受到压力时,会集中精力摆脱压力感受,或者直接企图逃离压力,而不是追根朔源去解决压力源。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朋友女儿恬恬,当考试压力成为她的负担时,她就想要逃避,家长想法设法帮助孩子减轻压力,效果甚微。
为什么呢?
因为在考试前强调减压的重要性时,其实隐含了“压力有害”的概念,反而进一步证实了孩子的担心:焦虑是表现不好的信号,进而强化了孩子觉得自己不行的信念。
这似乎在告诉孩子,学习生活应该没有太多压力,最好毫无压力,有压力是一种能力不足的体现,如果你足够聪明优秀,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压力了。
此时,压力变成了个人成败、聪明与否的标签,而不是生而为人的证据。在这样的压力思维模式下,孩子很容易感觉无望,被击垮。
压力有益的思维模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elly McGonigal则提出了另一种压力思维模式:压力是可以依靠的资源,而非要消灭的敌人。
她认为,被正确对待的压力,就能是生活的动力。而视压力有害的观念,则干扰了人们运用压力作为资源的能力。
这种思维干预的方式真的会起作用吗?
哥伦比亚大学行为心理学家艾丽娅·克拉姆做过一组实验,让一群实验对象参加一个高难度的群体面试,面试前收集了实验对象的唾液样本,以获取压力反应的测量数据。然后让他们随机观看两段关于压力的视频中的一段。
一段强调压力的负面作用,另一段强调压力有促进作用。两个视频素材都引用实证研究结论,都是正确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影响实验对象对于压力的信念与看法。
实验结果表明,面试前观看了压力有促进作用视频的实验对象,释放了更多的DHEA(一种压力情境下人肾上腺释放的荷尔蒙),高水平的DHEA有助于降低焦虑、抑郁、心脏病、神经元退化和其他疾病的风险。
也许有家长会问,对于考生而言,这种采取更积极的方式看待压力的方式,能有效果吗?
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杰里米·贾米森就在大学生身上做过一项思维干预的实验。
他在学生参加模拟考试前,随机给一半的学生做了简短的动员,帮助他们重新看待考前紧张。他告诉学生以下信息:
最新的研究表明压力不会影响考试成绩,反而会有所帮助。考试时紧张的人,实际结果可能更好。这意味着,如果今天考试你感到紧张,大可不必担心。紧张的时候,你只需要提醒自己,压力会帮你更好地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接受过思维干预的学生,虽然并没有从生理层面平静下来,但他们利用了压力的好处,推动了更好的表现,结果考试成绩要高于控制组的学生。
这是一时的安慰剂效果,
还是能持续下去呢?
3个月后,这两组学生们参加了真正的GRE考试,并把结果反馈给了贾米森研究小组。结果发现,两组学生的成绩差异更加显著了。
接受过思维干预的学生,考试紧张程度不一定更低,但他们认为压力会对成绩有益,选择了视焦虑为兴奋、能量或者动力,结果发挥了更好的水平。
某种程度上说,学生们已经将“拥抱压力,运用压力的能量”内化为己有。
如何培养积极的压力思维
那么如何改变原有的压力思维呢?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一书中提到锻炼新压力思维的三步法:
Ø 第一步:承认压力的存在
不逃避压力,允许自己感知到压力,包括它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Ø 第二步:欢迎压力
意识到压力是对你在意事物的反应。由此联结到压力背后的积极动机。什么有危险了吗?为什么你会在乎?
Ø 第三步:运用压力给你的能量
不要试图消耗时间精力去管理压力。把压力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能量,思考你现在可以做什么,才能反映你的目标和价值。
记住上面的三步法流程,每次感受到压力就练习一次,逐步改变自己对于压力的认知。
家长们,告诉即将参加考试的子女:
如果考试你感到紧张有压力,完全不用担心,这是身体与大脑被激发的信号,紧张是你准备好要发挥的证据,你只需要提醒自己,试着疏导或运用这些情绪带来的能量,压力会帮你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