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妈妈在网上发出求助,引发了众多家长的讨论:
这位妈妈陪孩子做数学借位减法,讲了好几遍儿子都摇头表示不懂。
妈妈只好又讲一遍:
当个位不够减时,就要向十位借1当作 10 个 1,懂了吗? 这次儿子没摇头,而是弱弱地问: 那要是十位不肯借怎么办? 这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呢? 很多时候,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孩子表面上看起来似懂非懂。等到让他自己重新再把题目做一遍时,一番奋笔疾书后,却总能巧妙地避开所有正确答案,不该错的地方依旧照错不误。 此刻,“渡劫”失败的家长们一定会忍不住在内心咆哮: “讲了这么多遍,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孩子还是听不懂!?“ 不是“渡劫”,而是“知识诅咒” 有一种“渡劫”,叫做辅导孩子作业。冥冥之中,仿佛是受到了诅咒一般,任凭家长们绞尽脑汁吧,这知识怎么就是不进脑子呐?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笨,也不是家长教得不好,而是我们成年人习惯以成人的数学思维来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如果我们很熟悉某个对象的话,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的眼中,这个对象是什么样子的。这种认知上的偏差被心理学家称为“知识诅咒”。 尤其是一些本身职业是教师的家长更容易受这种认知偏差的影响。因为教师在教授自己擅长的学科内容时,课堂上重复多次的知识已经是融会贯通、熟记于心了,自然是不觉得有什么难度。 但是,在面对刚接触这一科目或是学不好这一科目的孩子时,往往不能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自己所认为的想法,别人也应该觉得和自己一样。所以,才会发出“我觉得不难啊,怎么就听不懂呢?”这样的疑问。 所谓会学的不一定会教,自己学习和教会别人,运用的还是不同的知识。 借不借呢?孩子眼里,这是个人际问题 很明显,图片里提问的妈妈是想用“借”这个词来拟人化地表达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孩子自然也是以拟人化的思维来理解这个词(内心os:“我都不认识十位,和它不熟,万一不借我怎么办?”)。 然而,这并不代表孩子不会算数,做不出来题的关键是在于孩子没有真正理解“数位”的概念。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发展理论,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正刚刚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开始出现类似成人的逻辑,但仍然局限于对具体事物的推理上。 所以,当妈妈告诉他个位不够要向十位借时,孩子就是会从“借”这个行为的本身意义去理解,“借和还”是一种常见人际关系,孩子自然就把数字看作是单独的个体。那么问题来了?有借就有还,孩子可能又会产生疑问: 很多老师和家长在教孩子“借一位”时,常常时只教“怎么借”,却不教“为什么借”,而恰恰孩子不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借”的问题。 有些孩子平时成绩不差,但是每次考试成绩却很不稳定,相同类型的题目有的时候能做对,有的时候却做不对。这就是因为在不知其意的情况下,机械地刷题,没有理解做题的原理,一碰到没刷过的题型就露馅了,学习的知识变成虚有其表的“空中楼阁”。 家长应该怎么做? 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们首要做的不是纠正孩子的思维,而是遵循他们这个阶段的思维方式,把对他们来说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地表达出来,这样孩子才比较容易接受。 1、明确学习对象:学习的接收者是学习者——孩子,而不是你。 2、换位思考问题:不要只从个人的角度,而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问题。 3、寻找沟通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构思沟通方法。 有一位家长就给出了范例: 借用大富翁游戏中的纸币,绿色100元代表百位,橙色代表十位,白色纸条代表个位。由此,让孩子自己动脑筋将个位、百位、十位组合排列成长纸条上所写的数字。 还有一位家长利用孩子熟悉、喜欢的事物,比如饼干来进行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常常看到,无论是学校用的教科书还是市面上卖的教辅书,小学低年级的数学题大部分都会用具体物体的数量来表达数字。比如,3个苹果、5个梨子、10朵花等等。因为这种具体化的表达更符合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方式,便于他们理解。 辅导作业这个“劫”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摸索、解决问题,不然“一劫两渡”,孩子痛苦,家长也痛苦。 因此,家长们在辅导孩子作业时,请记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才能找到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