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周,家长群里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话题就是:体育中考将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水平。体育中考的分值一跃超过了备受瞩目的物化生,与语数外“平起平坐”了。
10月16日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目前云南省已经做到了从今年开始体育中考跟语文数学外语一样都是100分。” 教育部把中考体育分值从50分提高到100分。目的是让学校更加重视体育课,让家长更注重孩子的体质健康。 那么,家长的反应如何呢? 一部分家长表示赞成 ●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就应该把身体素质提高。 ●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终于不是一句空头支票了! ● 考试重视的事情,家长和学校才会重视,其实是很不错的政策。 但更多的家长忧心忡忡 ● 以前只要补文化课,现在得补体育了。 ● 先天体质差及特殊体质不适合运动的怎么办? ● 古代人都还知道文武分开比,现在的教育局却要求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01 体能不断下滑的青少年 这次,为什么教育部要如此大刀阔斧地改革呢?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统计分析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学生肺功能指数不及格率达到22.%,耐力素质不合格率的比率为12.84%。跳跃、跑步不协调、不敢走平衡木、不会投掷的孩子比率超过42%。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5-17岁儿童及青少年每天应累积最少60分钟中等强度至剧烈强度的体能活动。但《中国中小学体育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只有18%的学生能达到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42%的学生只能达到每天0.5小时的体育活动,而有40%的学生达不到每天平均0.5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02 体育老师经常“被生病” 《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全国超过1/3的学校的体育课程并未按国家“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学时,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学时,高中每周2学时”的规定执行。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中最容易被取消的课程之一。 去年年底,一位体育老师晒出了一段卑微的聊天记录。“下节课我上!”其他任课老师霸气占课,体育老师只能乖巧答应,连考试都得提前“申请”一个课时。 前不久,山东青岛一所中学因班主任生小孩,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结果遭到了家长的极力反对和投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以下是投诉信内容: 一般来说,班主任担任什么学科教学,学生就会更重视相应学科的学习。因此家长们质疑:体育老师当班主任,能抓好成绩吗? 这种固有观念也折射出了体育课以及体育老师一直以来的尴尬角色,在现行应试教育体系下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 03 当体育也成为应试教育 这次教育部把体育中考分值提到与语数外同值的举措,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长远积极的意义。 但是,当体育教育变为“应试体育”,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学生在课业压力繁重的同时,还要再挤出时间准备体育考试,是不是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考学负担? 在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强调: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体育课作业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 然而,学生的心声从B站的满屏弹幕可见一斑: 体育本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但是在应试的语境下,为了追求效率,学校体育教学紧紧围绕中考项目展开,把原本丰富精彩的体育运动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考试工具。 许多孩子一旦过了体测与考试,就立刻躺平葛优瘫,喊着“生命在于静止”,更别提会将运动变成终身爱好。 体育变成应试教育,实属一种无奈的倒逼之举。在升学主义的价值导向下,只有提高体育在中考中所占的权重,学校与家长才会对孩子的体育教育更加重视。 但这不意味着,孩子除了刷题还要猛刷体育。 作为家长,应该尽量弱化体育应试的功利心态,避免把运动这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变成“分分必争”的强制性任务,让孩子回归参与运动的快乐之中。 04 父母的运动观念,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锻炼积极性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 曾有一项关于“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对2000余名小学三年级至初二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课余时间没有选择参与体育运动的孩子中,他们的父母有60.6%平时也不喜欢进行体育锻炼。 在培养孩子运动方面,田亮夫妇堪称教科书式育儿。田亮常常在社交平台上晒出陪女儿一起日常体能锻炼的视频,给予她最好的支持。当年那个“风一样的女子”森碟,如今已经长成了一枚元气少女,游泳、羽毛球、攀岩、滑板、网球都不在话下。 关于“如何让孩子爱上运动”这件事,只有家长愿意改变自己,把运动变成全家规律生活的一部分,找到全家共同喜欢的运动项目,养成固定的运动习惯,才有机会改变孩子。 无论如何,体育课地位上升,都会是一个改变现状的开始。这阵子,商场里的儿童体能馆又开始门庭若市,健身房的游泳教练表示最近确实来了不少中学生,周末一早小区里也能看到不少家长陪娃晨跑的身影…… 家长们,那些年你们被占用的体育课,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回来,那就是陪伴孩子一起坚持运动,享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