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走亲闯友,常常会遇到一些带着孩子的家长之间相互拜访。
“快,叫阿姨好!”
孩子若是甜甜地喊一声:“阿姨好!”,家长们听罢定是笑逐颜开。
若是孩子扭扭捏捏不开口,家长们便会不依不挠地催促:“没礼貌 ,叫个人都不会! ”
孩子为什么在外都不肯主动和人打招呼呢?一直是个围绕在许多家长心头的大难题。
大致来说,这种情况分为三种。
一种是因为害羞
这种情况的孩子只需要加以鼓励,建立自信,基本上能养成该有的礼貌。
一种是因为孩子年龄过小
对人际交往没有太多概念,不应该成为大人们你来我往、互相吹捧的社交“工具”。逼迫孩子和不熟悉的叔叔阿姨们装热络,打招呼,为家长脸面上增光添彩。众目睽睽之下,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很容易萌发恐惧社交的意识,让他们从小就觉得社交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除此之外,有一种情况就需要家长与身边大人多费心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了。
记得前阵子出现了一则新闻,一名7岁男童在一家健身房的泳池游泳时,不知是何原因,竟然在泳池里排便!整个泳池约400立方的水都受到了污染,重新换水的成本、流失的顾客都令健身房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他们向男童的家长索赔1.5万,却遭到了拒绝,家长表示只愿赔偿2000元,也没做任何道歉和解释,整个过程让人既震惊又觉得气愤至极。
从新闻中可以看出,这个7岁的男童所缺乏的并不只有招呼的礼貌,实际上是完全不了解人际共处时的举止分寸。归根结底,真正缺乏家教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这个男童的父母在教育孩子养成友好待人的习惯方面有缺失。家长的默许之下,孩子就很容易把在家中的坏习惯带到公共场合中,并且觉得理所当然。
人品的建立、礼貌的教养本应由内而外才能根深蒂固,如果在家做得很自然,外出就不会手足无措或是闹出笑话。比如,家里来客人了,主动招待茶水;外出游玩要及时告知父母;用餐或进食前跟家人彼此招呼并等候等家庭教养习惯。
外出要学打招呼,对一些低幼阶段的孩子也许有一定难度,但不妨从家庭全员开始,主动形成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也许你和孩子都会有所收获呢。